第二章: 從黑暗到光明,第一節: 原來的心

         人的心,就是人的真正的自己。然而,人的原來的心,並非現在自己所感覺得出來的那顆心,而是活在天上界時候的心。人都是從天上界出生到地上界來的,人唯有從天上界,才能出生到地上界,從仙界、傲界等裏非物質界,或從餓鬼界、火焰界、黑暗界、畜生界、阿修羅界、寒冷界、無間界等反非物質界的地獄界,人是不能直接生到我們這個物質界的地上界來的。有的人不明此理,而告訴人家說,前世做壞事這一世才會受苦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人如果前世做壞了,他就展開地獄界生活了,現在必還在地獄界過着痛苦的生活才對的,怎麼會生為地上界人呢?人前世做壞了,若在其生前,沒有反省其過錯的機會,那就必墮地獄無疑,然而,墮地獄後,若沒有切實地覺悟其生前之非而反省一部份,則他絕對不能返回天上界去的。並且返回天上界,並不能直接返回他的老家,而要先到幽界最低處,在天上界稱為「瀑拉帕帕」的集中反省所,好好地將他這一世生在地上界時的黑暗想念行為,徹底反省乾淨,才能決定他該回到天上界的那一世界、那一境界去。他並不一定能够回到他的老家,過地上界人生而死後展開裏非物質界或反非物質界的人,回「瀑拉帕帕」徹底反省後,能够平安地返回原來老家的,只有百分之一 •八左右而已,約百分之九十八•二,都是回去比原來的家更低境界的地方,有的不僅更低境界而已,甚至於回去的是比原來更低的世界。

         然而,無論如何,前世做壞而墮入地獄的人,若非把前世之非徹底反省乾淨,是不能返回天上界的家的,而人若非自天上界的家,是絕對不能生到這個地上界來的。人今世的受苦,都是自己自身,這一世要出生到地上界來以前,在天上界選好自己這一世要走的路,只是自己生下來後,把從前種種都忘記了,從前的心變成潛在意識了,因此就變成五官的奴隸,以為貧窮、學歷低、地位低、無名等,就是不幸,就是受苦,才使自己那寶貴的心,也貧窮下去,也受苦,而變成滿心瘡痍,真是可憐至極。於是,人便失去自尊,而依賴心頓起,這裡求教,那裡求教,才會碰到胡說八道的人,告訴他這一世所以會受苦,是因為他前世做壞事。啊!這實在太荒唐了。

         人的環境等人生大綱,是他自己自身,從天上界要出生到這個地上界來之前,自己選好自己出生地上界後要走的人生旅途,是自己自身選的,並不是有人強迫他選那種路。他所以會選那種人生之路,是為了修正自己在轉生輪迴中所偏去的個性,如此而已,並非有其他目的、用意。偏去的個性,是無關人間善惡的,那只是偏在某一方面的性格,如此而已,像其偏去個性為偏在容易誇耀或偏在容易恐懼,這和善惡那裡有關係呢?並且那只是偏在容易誇耀、恐懼而已,並非誇耀、恐懼啊!這樣,更談不上甚麼善惡啦!人總是喜歡談自己不清楚的事情的,因此,人間才時常有謠言產生。這是弱者的通病,但願真的尊重自己、愛自己的人,千萬別做這種害人害己之事。大宇宙間的報償法則,對人來說,只是他離開天上界那一瞬間起,到他又回到天上界的家那一瞬間止而已,絕對無關他前世活在地上界時候的事情。前世活在地上界時有關的並非善惡,而是偏去個性,而偏去個性,只供他選這一次要走的路,如此而已,並不是這一世的人生事實,是前世的善惡的報應,這一點請有緣者清晰地分別清楚。人如果能够將這一點弄明白,就不會胡亂地中人家的謠言了。

         人的原來的心 — 潛在意識,也分為想念、本能、感情、智性、理性五個領域。這五個領域的位置,就是隔着想念帶,而延續為表面意識的想念、本能、感情、智性、理性五個領域。就是說,如果沒有想念帶隔着,那麼五個領域的位置,就沒有表面意識與潛在意識之分。由於次元的不同,請不要以我們這個三次元世界的空間關係,來想像人的靈子體的構造模型,那是多想像也無法想像出來的。正如以二次元的平面立場,多想像也無法想像三次元的立體空間一樣。關於人的靈子體的構造,只要大家有一點概念就可以了,心的世界的一切,正如實際人生一樣,都要靠自己本身的體驗,才能切實明白的。一般人都以為心的世界的內涵,是空空洞洞的,才敢自己想到甚麼,就胡亂說些甚麼,其實那已非常違背了正確八捷徑的「說得很正確」,更違背了「察知得很正確」,因此,只憑空胡亂說這一點,就够他死後展開黑暗地獄界生活,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。這也是盲目人生的一種可憐相!

         潛在意識的想念領域與表面意識的想念領域之間,以靈子線連繫着。潛在意識的想念領域,是一個人與太陽界,維繫着生命能之供應的機構,人的生命能,是由潛在意識的想念領域攝進後,經靈子線,傳遞到表面意識的想念領域,爾後再進入表面意識的本能領域的。人的潛在意識的想念領域,當人活在天上界的時候,是其本能、感情、智性、理性四個領域的內容,無所偏廢地存在的領域;也就是說,人活在天上界的時候,其想念領域所存有的內容,是把本能、感情、智性、理性四個領域的內容,在其時點,依最為調和的條件選進的。因此,潛在意識的想念領域的狀態,就是「調和」。

         「調和」,就是人的表面意識的想念領域的本來面目、本地風光。同時,該領域的主要功能,就是攝取肉體生命的本能生命能,是人的心臟所以會跳動,人所以會呼吸,人的六十兆細胞所以會新陳代謝的能量來處、供應處,而這種主要功能,是在「調和」的狀態下,才能發揮其最大力量出來的。

         潛在意識的本能領域,當人生活在天上界的時候,就是其維持當時的身體 — 光子體的能量來源、能量供應領域。即人生活在天上界的身體行為,都要賴潛在意識的本能領域的能量維持,而人在天上界時候的身體行為,皆只在維持其做為天上界人的「義務與責任」而已,並且其「義務與責任」,盡是他所住的世界、境界的最大範圍的「愛」行。所以,人的表面意識的本能領域的本來面目、本地風光,就是盡「義務與責任」,就是「愛」。

         潛在意識的感情領域所存有的內容,都是其我執已脫離物質的內容,即其我執,已不含有物慾的內容,因為天上界根本不是我們這個三次元的物質界。雖然像幽界、靈界的人,其我執也還相當重,但重也沒重到執着於物質,只是「為己」的內容而已,因此,其感情的內容,並沒有含我執到我們這個地上界人的黑暗想念行為的程度。若菩薩界以上境界的人,則其感情領域的內容,盡是替人着想的慈悲、憐憫、關心、寬恕了。而無論是那一個世界、境界的人,天上界的人的感情領域,都存有很重的生的歡喜,而由此生的歡喜,產生出喜悅、安祥、輕鬆、明朗等光明的內容。這些內容,正是神的慈悲心的一面,因為人的真正的喜悅、安祥、輕鬆、明朗等感情內容,是由慈悲發露出來的對人人的憐憫、同情、關心,以及時時處處,都能够寬恕他人之非,而產生出來的。因此,這些感情的內容,都可以納入慈悲之中,而憐憫、同情、關心、寬恕本身,就是慈悲的發露狀態了。

         所以,人的表面意識的感情領域的本來面目、本地風光,就是「慈悲」。

         潛在意識的智性領域,就是一個人的過去無限次轉生輪迴中所得的智慧寶庫。這種智慧是佛智,是屬於絕對世界的內涵。人的信,建立在這絕對的佛智上,即人唯有對自己的潛在意識的智性領域所存有的內涵,才能建立起絕對的信。我所以說人唯有自己的善我可信,其因在此。信並不是信用,是由衷地相信、信仰,而可做為絕對信賴的憑據。一般所言的信得起人家,那只不過是「信用得起」而已,並不是「絕對地相信着」他;並且還有人把「相信」混淆「信用」,而却以「認識」當做「相信」的。例如信得起某人,才把錢借給他了,結果那某人給他倒了,不還錢給他了。於是,他就埋怨着說:「我很相信他,才借給他十萬元,不料他竟是這種無信的人。」。這種事實,在社會上有很多例子,其實,那是「認識」某人的過去為人,才借錢給他,如此而已。並非「信得起」某人,即並不是「信用着」某人,更非「相信」某人了。相信與信用之間,還有一段很長的差距,而認識與相信,根本牛頭不對馬嘴。一般人只是因為認識某人的過去為人,才借錢給他的,絕不是不認識其過去為人就借錢給他。由此就很清楚,那種想念行為,並不是「信」,而是「認識」。

         信是絕對的,相信是站在絕對的主觀立場的,那並無關於對方是怎樣的人。信是人自己自身的絕對權威性,這是由於人的尊嚴的根本依據為潛在意識智性領域的佛智所致。很多人很希望人家相信他,可是這種人,是否自身反省自己過,自己究竟相信過別人沒有?宇宙間有作用反作用的神理、法則存在,自己不相信他人,而希望他人相信他,那等於是緣木求魚,不僅徒勞無功而已,且已違背了宇宙神理、法則,而造成了地獄因。相信的程度,若要深到由衷,那一定要所相信的內容,是與自己自身的潛在意識智性領域的內涵相同、同類,方有可能,因為人人的潛在意識,不僅智性領域而已,其他四個領域的內涵,也是不是相同,就是完全同類的。所以,由衷地相信該內容,無論那內容是否發露自他人、他物,都與自己自身的潛在意識的內涵相同或完全同類,因此,相信該內容,等於相信自己自身的善我 — 潛在意識,這是人的信的絕對主觀,絕對權威性的宇宙神理、法則顯現的實態。

         人只憑自己的表面意識的我執內容,是無法使人由衷相信的。「由衷」本身,就是發自人人那不能欺騙自己的心的原態,那是人的真我,真我是人與支配大宇宙的大意識,大宇宙間一切能量的總源頭,即大神靈、神的心所連繫住的部份,那是人最真的自己。

         人的潛在意識的智性領域的內涵,就是人的絕對的信的依據,是人能够由衷地相信的實質,這就是一個人屬於自己,而又與人同的真正的「智慧」。

         智慧和知識是逈然不同的。知識是表面意識只「記得」的東西,那只是供人做為觀念遊戲的資料而已,即只供人教人、說給人聽、誇耀、傲慢、自我安慰的材料、本錢而已,對其實際人生的衣食住用,及解決生老病死之苦,毫無關係。知識必須用在實際人生,獲得實際人生的切實體驗,而以客觀的立場,分析其對人生是否真的有用,是否有用於人的衣食住用,是否能解決人的生老病死之苦,是否能够使人獲得真正的心安幸福,爾後取其是而棄其非,則所取的,就是智慧了。智慧與知識之區別在此。而潛在意識智性領域的內涵,就是宇宙神理、法則 —「法」的根本內涵,那是大宇宙間萬生萬象生生不息的實相本質,那就是有用於萬生萬象的,維持萬生萬象生生不息的,即解決萬生萬象生老病死之苦的,這就是智慧了。

         因此,人的表面意識的智性領域的內容,其本來面目、本地風光,就是「智慧」,而「智慧」,就是人的絕對權威性、絕對主觀的立場的根本依據,那就是人能够「由衷地信」的內容。

         人的潛在意識的理性領域,就是人的善我的人格存在的領域。人所以能够以客觀的立場,反省自己的是是非非,或辨別是非輕重,完全靠人的潛在意識理性領域的這種內涵。潛在意識的理性領域,就是依智性領域的佛智,站在大宇宙普遍性的立場,察知大宇宙間萬生萬象的實態真相;而其所依賴的基準,就是大宇宙間森羅萬象運行的根本姿態 — 中道。中道是無偏無私、諸法無我的真跡,是大宇宙間萬生萬物生生不息的運行軌道。

         中道是客觀的基準,那是時時反省、止觀自己所得的知識,以自己的人生經驗,體會出其切實有用於自己以及人人的魂的進步、心境的提高的部份,而在此過程中,皆能以善的第三者立場,觀察其是非輕重,所養成的客觀態度,以及其實際的最高內容。中道的巔峯標準,就是神的態度,是以大公無私的絕對境界,應對、處理森羅萬象的尺度。

         人的表面意識理性領域的本來面目、本地風光,就是「中道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