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足、不滿的想念,很容易為惡所乘。妒嫉丶怨恨等使自己痛苦而失去人與人之間調和的不正常想念,以及這種想念為其根源而發露的行爲,所影響於人間道德與社會秩序的後果,實非淺鮮。
一個人如果沒有不滿的想念,常能知足,且能遵循「人盡其才,物盡其用」的積極法則,將其已足的範圍以外的財力、物力,貢獻給國家社會,以增加建設、安樂民生;以救濟苦難,施惠人羣;則人生必充滿幸福,人間必成為佛國。
人之所以會不滿、不知足,皆以執著於五官的感受為其因。其所以會如此,無非忘記了人乃是由意識和肉體―卽心身―所構成的宇宙間最高級之生命個體所致。如果一個人,於其日常生活當中,能常留給自己一些時間與餘地,來做「問心無愧」的自省工作的話,就終必有體會到孟子所言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」的精義的一天。而由此體會,更能連鎖地體驗到「天有好生之德」的事實。
「不忍人之心」是慈悲的想念;「好生之德」乃愛的行為。而此宇宙本質,生命根源,亦正是人生的準繩。當一個人「不忍人之心」與「好生之德」被蒙蔽於五官之感受後,其內心就失去了安寧;其包括自己肉體在內的外界環境,失去調和,而使其人生陷於不如意之狀態。原因本在自己自身,却反而怨天尤人,以至於更加發生不知足、不滿的想念行爲,令內心更失去安寧,外界愈彌佈荊棘。因果循環,無有已時,終於墮落自己,擾亂社會。
其實,一般所說的心,只是一個人的整個意識當中的表面意識而已。它只佔一個人全意識的約百分之十。另外的百分之九十,卽為潛在意識。潛在意識,乃一個人在轉生輪迴當中,獲取的智慧總和,是內在於每一個人心裡的偉大智慧寶庫,人人皆有,並無例外。一個人只要能拿出勇氣,捨去「當事者迷,傍觀者清」的一味站在自己立場的缺點,努力發揚事事客觀的優點的話,都有開啟自己內在偉大智慧的寶庫,而令它流露到表面意識來的可能。因為潛在意識乃一個人的善我,它一流露到表面意識,隨而表面意識能和它調和了之後,一個人的想念,就能够充滿着慈悲,行為即能洋溢着愛。在人生路途上,時時為別人着想,處處扶助他人,使家庭調和,鄰居和睦,社會安定。這樣,一個人的人生,必成為一條康莊大道。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人家優點的日常生活,定能使一個人覺得其周遭環境,已不啻人間佛國。如此一來,不知足、不滿的想念行為,就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踪了。
慈悲與愛,乃從善止惡的偉大力量,是站在絕對的正的立場的。不是好好先生,不是盲目和合。
慈悲與愛,是積極的,是自強不息的,非消極的,非藉他力可卽的。
慈悲與愛,能發露在義務與責任的日常生活中;於權利是爭的狀況下,是無法發露其光芒的。
一個人心的王國的主宰,即是自己自身。因此唯有靠自力更生一途,方有開啓心的王國中的偉大智慧寶庫的可能。
爲了和大家共同尋回古今聖賢常所訓示的「不忍人之心」與「好生之德」,中華民國意識科學研究會,乃決定出刊光華雜誌,將本會所探討、研究、體驗的內容、結果,報告大家。同時,我們覺得,自然科學的發達,有時會令人忽略國文寫作的重要性,因此,光華雜誌,特地提供了園地,多給予中、小學生們發表自己得意寫作的機會,以提高他們透過文字來表情達意的能力。
我們將盡我們的力量,辦好這份雜誌,以贏得各界的栽培與愛護。
創刊伊始,謹誌數語,聊表我們的心意。
謝謝諸位讀者。(光華雜誌第1期1975夏季號)